《按摩师教程》第八章 按摩的专业技能

2012-03-25 21:18:52  中医按摩

第一节 运用15种基本解法解除5种常见身体不适症

一、运动疲劳

  运动疲劳多发于运动后几小时至1~2天。表现为全身肌肉酸痛,僵硬无力,工作能力下降,个别人还会出现肌肉痉挛,俗称“抽筋”。
  运动疲劳的按摩可在休息或浴后进行,以全身按摩为主,结合局部重点旋术,以四肢、项背为主,头部、胸腹为辅。
  施术手法:
  1.分推印堂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头前,双手拇指从印堂穴向左右分推至太阳穴,反复数次。再从印堂经神庭直推至风府穴,反复数次。
  2.按揉胸腹 体位同前,术者单手从上而下依次按揉璇玑、华盖、膻中、气海、俞府穴至腹股沟的中点,反复多次。
  3.推拿腿前侧 体位同前,术者双手在大腿的前内侧,前外侧,由上至下反复推拿,使僵硬的肌肉得以松解。
  4.揉搓背腰 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用双手提拿两侧肩井4~5次,然后用双手掌在背腰施揉搓法,由上至下,力量适中,力达肌肉,反复数次,注意勿搓伤皮肤。再用双手掌在大椎至八髂穴之间的棘骶中及两侧,依次稳力下按2遍。
  5.推拿腿后侧体位同前,术者双手推拿大腿后侧,从上到下反复推拿。
  6.拍打背腰部及下肢术者用手或拍打棒,由背部经腰部至双下肢,从上至下,以轻快柔和的手法反复拍打。背部宜轻,下肢宜重。
  7.抖双腿术者用双手握住爱术者的足踝部抖动。
  此套手法在施术中,要根据被施术者的体质、年龄而有所不同,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轻缓为补,重快为泻,辨证施治,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二、精神疲劳

  精神疲劳多因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用脑过度及睡眠不足等所致。其表现为头昏脑胀,头痛,精神不能集中,全身酸软等。
  精神疲劳的按摩施术以头部及相关穴位为主,手法宜轻、缓、稳,不宜经常变换体位,环境要安静,以能使受术者入睡为佳。
  施术方法:
  1.受术者仰卧位,全身放松。
  2.术者用双手大鱼际轻轻缓推印堂至发际再向两侧分开推摩至太阳穴8~10次,每次之间停顿5~10秒,然后术者五指分开,由发际推擦至百会5~6次,每次间隔同样为5~10秒种,反复操作数次。
  3.点按神门、内关、上脘、中脘、下脘、三阴交等穴,用力由轻到重,以受术者不感觉到疼痛为宜,停顿片刻后再慢慢抬手松开,每穴之间停顿5~10秒钟,如此时受术者已入睡即可停止操作,如仍未入睡,可采用俯卧位,轻摩背部或小腿后部肌肉,力度逐渐减轻,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至入睡为止。

  三、肢节疲劳

  肢节疲劳是指四肢的关节及其周围的软组织的疲劳。本症多由运动量过大,工作时间过长或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所造成,如跑步、登山、提举物品、打球等。其症状是局部关节的酸、胀、痛、软、无力等。施术部位以其症状明显的关节部位为主,施术手法以开导放松关节软组织为主,结合关节的被动活动。
  施术方法(以膝关节为例):
  1.受术者取仰卧位,胭窝处可置一枕头。先施推拿,按摩髌骨周围及大腿部肌肉处,反复操作数次,力量逐渐加大。
  2.术者手掌半握空拳,从大腿内、外侧,稳力挤压肌肉,以疏通髌骨及周围的气血,此法约15分钟。
  3.点按双侧膝眼、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力量宜大。
  4.受术者被动屈伸膝关节,使股四头肌被动拉长,以利于膝部疲劳的恢复。
  5.最后旋叩击法、大腿抖动法而结束治疗。

  四、周身乏力

  周身乏力是指浑身疲困,行动无力,四肢酸懒。导致周身乏力的原因很多,这里所介绍的周身乏力,是指由于超负荷运动量所导致的过度疲劳及由于各种疾病如泻泄、高热等发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一症状。
  施术手法: 
  1.受术者取俯卧位,术者施抚摩法,从背部脊柱两侧,由上向下推摩至足跟部,反复操作5~10次。
  2.受术者取仰卧位,术者双掌心相搓至热,在腹部脐周围,沿顺时针方向,推摩5分钟。
  3.四肢施用循经按摩,用推、捏、攘手法。
  4.术者用双手拇指点按大椎、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神门等穴。最后以双手掌重拍足三里而结束治疗。

  五、头昏背痛

  头昏多指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可减轻,重者可有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症状。背痛是指背部板滞疼痛,牵连后项,肩胛不舒,兼有恶寒者为风冷乘袭足太阳膀胱经,经脉涩滞,常见于伏案工作者的慢性劳损。头昏、背痛二者从表面上看互不相干,但在临床上二者常同时出现,如颈椎病等。
  施术手法:
  1.受术者取俯卧位,术者以双手掌自太阳穴至风池穴,反复推揉3~5次。
  2.术者以双手五指交替抓拿头顶及侧头3~5次。
  3.术者以双手置背部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反复推揉5~10次。
  4.术者以双手握拳叩击背部疼痛部位数次,再以拇指拨弹背部痛点数次。 
  5.点按太阳、百会、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内关、足三里、太冲穴,每穴点按1分钟。
  6.术者以攘搓法,反复攘搓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而结束本手法治疗。

第二节 常见软组织损伤的按摩方法

一、肩周炎(五十肩)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或汗出受风,睡卧露肩,外感风寒及上肢外伤后固定时间太长,造成肩关节功能障碍。肩周炎一般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又称“五十肩”。
  肩周炎早期局部常感酸痛,关节有僵硬感,活动范围逐渐受限。穿衣、梳头疼痛加重i夜间常常疼痛而影响睡眠,此时如不及时治疗,肩部肌肉可逐渐萎缩,弹性减弱,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好像冻凝在一起,所以又称“冻结肩”。
  施术方法:
  1.受术者取坐位,年老体弱者可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握患肢腕部,另一手轻搓轻揉肩峰及上肢,待有温热感后,可加大力量约10分钟。
  2.点掐揉肩?、肩?、养老穴,风寒者加条口穴。
  3.术者一手握腕部,一手固定于肩部行拔晃法,幅度逐渐加大,以缓解肩部的粘连,同时配合一些拍、叩手法,击打患处约5~7分钟。
  4.令患肢搭对侧肩,术者推其肘部,以解除肩前部的粘连与疼痛,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同时配合患肢的被动活动,反复数次。最后用双手抱揉肩部及推搓手法,使肩部有发热感。
  施术要点:
  1.施术手法宜先轻后重,避免暴力。
  2.循序渐进,嘱受术者配合治疗,坚持活动。

  二、落 枕

  落枕为常见病,多于晨起后发现颈部一侧疼痛,转动不便。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枕头过高、过低,使肌肉较长时间维持在过度伸展位,造成颈部肌肉痉挛所致。轻者2~4日即可自愈,重者可延续数周。
  表现为颈项强直,不可转头,常需和躯干一同旋转,一侧肌肉僵硬,压痛明显,有时可触及一高起的痛性条索。
  施术方法:
  受术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先用揉捏法自枕骨处向大椎方向进行揉捏,以松懈痉挛的肌肉,约5~10分钟。随即点压合谷、肩井及落枕穴,前后受限者加大椎穴,左右活动受限者同时点揉天柱穴。再以一手托下颌部,另一手固定枕骨处,稳力向上牵引颈部。同时停顿5~10秒钟。最后用拍、击、叩三种手法叩击双侧肌肉,风寒重的以拍击为主,力量要作用在浅层,使肩部发热。

  三、腰腿痛

  腰腿痛为多发病,病因复杂,涉及到病种也较多,如泌尿系肿瘤与炎症,妇科中的附件炎等。还有骨伤科的第三腰椎横突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椎骨质增生,慢性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及风湿病等。所以对腰腿痛的病人,一定要仔细地询问病史、发病原因及治疗经过,同时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查看有无棘突的凹陷及突出,腰的功能情况,有无侧弯畸形及腰部的压窜痛,如有下列情况,应建议患者做进一步检查。
  1.棘突凹陷及后突或不明肿物。
  2.双侧下肢放射痛。
  3.大小便功能减弱者。 
  4.有结核病病史者。
  施术手法:
  1.侧扳法 患者侧卧位。术者一手扶住髋部,另一手扶住肩部,令其放松腰部,双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使腰椎小关节发生扭转,常可听到清脆的响声。
  2.屈晃法 令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术者一手扶于膝部,用力晃动腰部数次。
  3.压按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双手重叠,按于患处,逐渐向下用力,待患者产生抵抗力后,再猛烈上提松手,利用前纵韧带及周围肌肉的反作用力,使错动的小关节复位。
  4.拨、弹法 如梨状肌损伤引起腰腿疼,局部施用此手法,使之复位。
  5.点按环跳、委中、承筋、承山、跗阳、昆仑、申脉等穴,整个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好。

  四、足跟痛

  足跟痛以中老年人多见,体型且巴胖的女性易患此症,多逐渐发病,一般无明显受伤史,其症状为局限性足跟痛,尤以晨起下床后行走时疼痛剧烈,行走一段路后疼痛反而减轻,休息后疼痛如前。
  中医认为此病为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肝虚无以养筋、肾虚无以生骨,肾之经脉绕行足跟。现代医学认为足跟痛多为跟骨骨刺刺激了周围的软组织而产生无菌性的炎症,以及跟骨结节处的滑囊和跖腱膜的反复牵拉而形成的慢性劳损。推拿治疗主要是刺激骨刺周围的软组织,使其对疼痛逐渐适应,而不能使骨刺消失。
  施术方法:
  1.受术者俯卧位。用推法在足跟及足底反复推揉使其发热,同时松解足底部的肌肉。
  2.点按法 体位同前,术者用双手拇指在痛点处用力点按。反复数次。
  3.搓法 反复在足底部搓揉,同时牵拉各足趾关节及足底部肌肉。
  注意:术后宜穿软底鞋。

  五、碌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在体育运动及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如从高处落地,站立不稳,或行走时踏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而造成损伤。轻者可造成韧带的部分撕裂,重者造成韧带的全部断裂或踝部的撕脱骨折。对于新发生的急性损伤,一定要在排除韧带的全部断裂及骨折后方可施术。早期按摩手法宜轻,时间宜短,以免加重损伤,加重局部的瘀血肿胀。
  1.急性损伤的施术方法
  (1)拔伸复位法 受术者侧卧位,损伤侧在上。术者两手从前后握住踝关节,沿小腿纵轴方向稳力牵引约1分钟,起到纠正错位,分筋、理筋的作用。
  (2)点按法 术者用双手拇指从内外侧踝部点按肿胀的踝关节,使瘀血向四周扩散,起到止痛、防肿胀的目的,再被动屈伸踝关节4~5次。
  (3)对合挤压法 术者以双手掌置踝关节内外侧,两手同时用力挤压受伤部位。用力程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术后可用棉花、绷带加压包扎固定。
  2.陈旧性损伤的施术方法可用推摩揉等手法,以肿胀为中心,向四周反复推揉,以利于气血的运行,同时点揉解溪、绝骨、金门等穴,并配合热疗及功能锻炼。

第三节 十四经脉循行路线

一、手太阴肺经

  十四经脉为十二经脉及督脉、任脉的总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特点是:各条经脉的分布部位都有一定的规律,每条经脉都有内属脏腑与外络肢节两个部分,每条经脉隶属于一个内脏,在脏与腑之间有表(腑)里(脏)相互属、络关系;每条经脉在经气发生病理变化时都有其特殊的症候群表现;各条经脉在体表相应处都有腧穴的分布等。各经脉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调整机体虚实,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路线 手太阴肺的经脉,是从胃部(中焦)开始,向下与大肠联络,再从大肠回来,沿胃的上口,向上通过横膈,入属于肺脏。再从肺脏到喉咙部横出,走到腋窝下面,向下沿上臂的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向下到肘弯中,沿着前臂的内侧,到腕后桡骨茎突内侧边,从腕后(寸口)到大鱼际,沿着鱼际边缘,延伸于大拇指桡侧的末端。
  它的分支,从腕后桡骨茎突的上方分出,向手背面到食指桡侧的末端。
  2.所属经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3.联系脏腑 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二、手阳阴大肠经

  1.循行路线 手阳明大肠(腑)的经脉,从食指末端桡侧起始,沿着食指桡侧上缘,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沿前臂的桡侧上缘,进入肘弯的桡侧外面,再沿上臂的外侧前面,走向肩关节的前上方,在肩背部同手太阳经的秉风穴交会后,向上出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再向锁骨上窝(缺盆)直入,向下和肺脏联络,又通过横膈,统属于大肠。
  它的分支,从锁骨窝向上到颈部,通过面颊,入下牙床中,再回转来挟着嘴唇,经过足阳明经的地仓穴,然后交叉相会于人中穴。这样左边的经脉行到右边,右边的经脉行到左边,分别向上挟着鼻孔旁边。
  2.所属经穴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骨?、手五里、臂?、肩?、巨骨、天鼎、扶突、禾?、迎香。
  3.交会穴 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人中(督脉)、地仓(足阳明)。
  4.联系脏腑 属大肠、络肺,并同胃有直接联系。

  三、足阳明胃经

  1.循行路线 足阳明胃(腑)的经脉,始于鼻的两旁,上行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向旁边交会足太阳经于睛明穴,向下沿鼻外方进入到上齿中,回转过来挟着口角环绕口唇,向上交会于督脉的人中穴,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处任脉的承浆穴,后沿着下颔的舌下方,浅出于本经的大迎穴,沿着下颌角前下方的颊车穴向上到耳前,经过耳前颧弓上缘,与足少阳经的上关穴交会,沿发际边缘,交会足少阳经于悬厘、颌厌,到前额交会督脉于神庭穴。
  它的分支,从大迎穴的前边向下到颈部喉结旁的人迎穴,沿着喉咙,入锁骨窝中,向后交会督脉于大椎穴,向下内行,通过横膈,与任脉交会于上脘、中脘穴的深部,统属于胃,并和脾脏联络。
  它的一条直行分布的脉,从锁骨凹陷处直下到乳部内侧边缘,再向下挟着肚脐的旁边,进入到腹股沟(气街)部。
  另一条支脉,起子胃下口,沿着腹壁深层,向下到气街部同直行分布的脉相会合,自此向下到大腿上部前面的髀关穴,到达股前隆起的伏兔穴,向下进入膑骨中,苒向下沿着胫骨外侧,走向脚背,进入足中趾的内侧缝。
  上述的这条支脉,还从膝下三寸的部位分出一条旁支,向下到足中趾的外侧趾缝。同时在足背上再分出一条脉,进入足大趾的趾缝,并沿大坶趾边缘,出于它的末端。
  2.所属经穴 承泣、四白、巨铐、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3.交会穴 迎香(手阳明)、睛明(足太阳)、上关、悬厘、颌厌(足少阳)、人中、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
  4.联系脏腑 属胃、络脾。与心和大肠、小肠有直接联系。

  四、足太阴脾经

  1.循行路线 足太阳脾(脏)的经脉,起于足母趾内侧的末端,沿坶趾内侧边缘掌侧和背侧的交界处,经第一趾跖关节突起的后面,向上到内踝前边,分布到小腿后,沿胫骨后缘,交叉浅出于足厥阴的前面,走上膝关节的内侧到达大腿内侧的前面,向上行到腹部深入,交会任脉于中极、关元、下脘等穴,统属于脾脏,并同胃联络,再向上交会足少阳经于日月穴,与足厥阴经相会于期门穴,通过横膈,行于食管的旁边,经手太阴经的中府穴,连在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部位。
  它的分支,又从胃部分出,另行通过横膈,脉气输注于心脏中。
  2.所属穴位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3.交会穴 中极、关元、下脘(任脉)、日月(足少阳)、期门(足厥阴)、中府(手太阴)。
  4.联系脏腑 属脾、络胃。与心、肺及肠有直接联系。

  五、手少阴心经

  1.循行路线 手少阴心(脏)的经脉,起始于心中,出属于心脏周围血管等组织(心系),向下通过横膈,与小肠相联络。
  它的分支,从心系分出,上行于食道旁边,连系于眼球的周围组织(目系)。
  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直上肺脏,然后向下斜出于腋窝下面,沿上臂内侧后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行于肘的内后方,沿前臂内侧后边,到达腕关节尺侧豌豆骨突起处(锐骨骨端j,入手掌靠近小指的一侧,沿小指的内侧到指甲内侧末端。
  2.所属经穴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3.联系脏腑 属心、络小肠。与肺和肾有直接联系。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循行路线 手太阳小肠(腑)的经脉,起于小指外侧末端,沿掌侧和背侧的交界线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中间,向上沿尺骨边缘,到肘尖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中间,向上沿上臂外侧,出于肩关节后面,绕行于肩胛冈的上下窝,在肩上与足太阳经交会于附分、大杼,并与督脉的大椎穴相交会,再向前进入锁骨窝中,入体腔与心脏联络,沿食道,过横膈,到达胃部,和任脉交会于上脘、中脘穴的深部,统属于小肠。 
  它的分支,从锁骨窝沿颈部上向面颊,到目外眦与足少阳经交会于瞳子修穴,退回经手少阳经的和髂进入耳中。
  它的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斜向眼眶下缘到达鼻根部的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交会睛明穴,同时横斜布于颧部。
  2.所属经穴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腈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铐、听宫。
  3.交会穴 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修(手少阳),瞳子甥(足少阳)。

  七、足太阳膀胱经

  1.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腑)的经脉,起于眼睛内眦角,向上到额部同督脉交会在神庭穴,并与足少阳经交会于头临泣穴,上至头顶部再和督脉交会于百会穴。
  它的分支,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部,与足少阳经交会于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等穴。
  它直行的一支脉,从头顶向里通于脑,与督脉交会在脑户穴,回来向下到项部,沿肩胛肌肉的内侧,再交督脉于大椎、陶道穴,依脊柱旁,直下抵达腰部,脉气向里深入沿脊旁肌肉同肾脏联系,直属于膀胱。
  它有一分支,从腹部向下行,沿脊柱旁经臀部,进入到膝胭窝中。 
  另一条支脉,从肩胛内缘直到肩胛下面,挟脊柱经股骨大转子部,交会足少阳经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的后面,向下行与上一条到胭窝的支脉会合,再向下通过腓肠肌内,出于外踝后面,沿第五跖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
  2.所属经穴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次?、中?、下?、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意喜、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通谷、至阴。
  3.交会穴 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头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大椎、陶道(督脉)。
  4.联系脏腑 属膀胱、络肾。与脑和心有直接联系。

  八、足少阴肾经

  1.循行路线 足少阴肾(脏)的经脉,起于小趾的下面,斜向足底心,出于足舟骨粗隆(然谷穴).,沿内踝的后面,分布脚跟中,从此向上,与足太阴经交会于三阴交穴,到腓肠肌内,向上到胭窝的内侧,再上达大腿内侧的后方,至尾骨端的长强穴和督咏相交,穿过脊柱里面,统属于肾,联络膀胱,并与任脉交会在关元、中极穴。
  它的分支,从肾向上通过肝脏和横膈,进入肺,沿喉咙,布于舌部。
  它的另一分支,从肺脏分出来,同心脏相联系,散布于胸中。
  2.所属经穴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3.交会穴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4.联系脏腑 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等脏腑有直接联系。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循行路线 手厥阴心包(脏)的经脉,起于胸中,出来统属心包络,向下过横膈,经上、中、下部同三焦联络。
  它的分支,沿胸部而浅出分布于胸肋,到腋下三寸的部位,又向上到腋窝下面。沿上臂内侧,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进入肘弯中央,向下到前臂,走在两根肌腱之中,进入手掌中,沿中指内侧延伸至中指末端。
  它的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靠小指的一侧分布于手指末端。
  2.所属经穴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3.联系脏腑属心、络三焦。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循行路线 手少阳三焦(腑)的经脉,起于无名指靠小指一侧的末端,向上出第四和第五掌骨的中间,沿手背到腕关节外侧,走前臂的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外侧到肩部,交手太阳经于秉风穴,与督脉会于大椎穴,从足少阳经的后面,交会足少阳经于肩井穴,入锁骨窝,分布两乳当中(膻中),脉气分散同心包相联络,向下过横膈,统属上、中、下三焦。
  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出锁骨窝中,再上达顶部,并分布至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与足少阳经交会于悬厘、颌厌,再弯曲下行走向面颊,直到眼睛下面,和手太阳经交会于颧?穴。
  它的另一分支,从耳朵后入耳中,再走出行于耳朵前面,交会于太阳经于听宫穴,经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的前面,交接于面颊部,抵达眼睛外眦角部位。
  2.所属经穴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会、天?、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和?、丝竹空。
  3.交会穴 秉风、颧?、听宫(手太阳)、瞳子?、上关、颌厌、悬厘、肩井(足少阳)、大椎(督脉)。
  4.联系脏腑 属三焦,络心包。

第四节 常用取穴方法

一、体表标志

  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折量分寸和指量法三类。体表标志与折量分寸的定位较为恒定、明确,指量法应用较方便但差异性也大,所以,临床取穴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适当选择应用。
  一、体表标志
  体表标志可分定型的和动态的标志两类。
  1.定型的标志 如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及各种骨性和肌性标志。
  2.动态的标志 如各关节的皮肤皱纹,经活动而出现的筋肉凹陷,以及采取一定的动作来比量(如两耳尖直对取百会;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取列缺;手掌握膝盖内侧当大指尽端取血海等)。

  二、折量分寸

《按摩师教程》第八章 按摩的专业技能





















  对离体表标志较远的部位则用折量的方法,即将一定的部位折作几等分。这也是为了定穴方便,不要将它看成拘泥、呆板的规定。常用的各部折寸如表8?1。

  三、指量法(如图8-1)

《按摩师教程》第八章 按摩的专业技能  在体表标志和分部折量的基础上,临床取穴多以手指来比量。因为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来量分寸,即通常所说的“同身寸”。术者也可以用自己手指量取别人的穴位,但要根据对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适当的伸缩。
  1.直指量 一般可以次指的末节为一寸,加中节为二寸。可用以二寸为间隔的取穴。如腕后二寸取内关穴,即可以腕横纹上二指节为准。手中指第三节为一寸,后人称此为“中指同身寸”。
  2.横指量 四横指相当三寸,二横指相当一寸半。如背部第一侧线为正中旁开一寸半,即可于正中旁开二横指取穴;第二侧线为正中旁开三寸,即可于正中旁开四横指取穴。四横指还可用于膝下三寸取足三里,内踝上三寸取三阴交,脐下三寸取关元等。《千金》称这种方法为“一夫”。手大拇指第一节(末节)横度为一寸,可用于以一寸为间隔的取穴。

第五节 全身按摩施术

一、头面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全身保健按摩施术手法繁多,常用的手法大概20多种。本章介绍常用的基本手法,这是保健按摩方面的基本功,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
  全身保健按摩施术顺序,一般从头部做起,然后按胸、腹、下肢前部、背、腰、下肢后部、上肢的顺序依次进行。施术体位是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
   一、头面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开天门法
  (1)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站立或坐其头前。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患者两眉间的印堂穴处,自印堂向上直抹到前发际处的神庭穴止。两手拇指轮流进行,反复推抹20~30次。
  (3)要领  
  1)两拇指指腹用力均匀一致,和缓有力,以局部微红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有温热感及头目轻爽的感觉。
  2.抹双柳
  (1)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指端掐双侧攒竹穴处,再以指腹自攒竹沿眉弓,自内向外,经鱼腰至眉梢丝竹空穴止,推而抹之,往返数次。
  (3)要领
  1)此手法循行眉弓毛发之中,由内向外推抹,不可逆行,速度宜缓慢。
  2)推抹时双拇指同时对称着力。
  3)术后眼前豁亮,头脑清爽。
  3.掐鱼腰
  (1)体位 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指甲掐两眉弓中点的鱼腰穴1~2分钟。然后用拇指指腹自攒竹穴经鱼腰,丝竹空摩到上关穴止,反复摩动2~3分钟。
  (3)要领
  1)摩动时应循行眼眶上缘,用力宜缓慢、均匀而有力。
  2)掐鱼腰后局部有不适感,可配合轻微的指揉来消除。
  3)术时有酸麻胀感,有时放射到眼窝内,术后有视力倍增的感觉。
  4.揉太阳法
  (1)体位 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 术者用两手拇指桡侧,分别置于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做上下、左右、前后环转揉动2~5分钟,再以两拇指指腹同时用力白头维穴起向外下方,经太阳分推至耳门穴止,反复推摩2~5分钟。
  (3)要领
  1)指揉时用力宜轻,摩动时稍着力。
  2)术时局部酸胀及放射至额前,术后头脑清爽。
  5.推揉颊车法
  (1)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两侧颊车穴处,按揉1~2分钟,尔后以拇指置于两耳前下方听会穴处,沿下颌外缘,经颊车至大迎穴,反复推摩5~7次。
  (3)要领
  1)推动时手法宜轻,按揉时用力应从重。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面部与下颌部有温热感。
  6.搓掌浴面法
  (1)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掌相搓至热,迅速置于面部,由额面部向下,经眉、目、鼻、颧、口等,掌摩面部10~20次。
  (3)要领
  1)两手掌相搓用力适宜,手法不宜过重,注意保护皮肤。
  2)术后面部温热,头脑轻爽。
  3)此手法是美容按摩的一种手法。
  7.推正顶法
  (1)体位 坐位,头略向后仰起,术者站或坐其侧。
  (2)操作 术者以拇指指腹端,自鼻尖部的素?穴,经鼻向上沿头部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间,推摩到哑门穴止,反复操作2~3分钟。
  (3)要领
  1)往上推摩时,沿经穴位应配合点按。
  2)按压穴位局部有酸胀感,术后有面部清爽之感。
  8.干洗头法
  (1)体位 坐位。  
  (2)操作 术者双手十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着力于头部两侧耳上的发际处,对称进行挠抓搓动,由头两侧缓慢移到头顶正中线,双手十指交叉搓动,如洗头状,搓而不滞,动而不浮,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双手用力均匀和缓,抓挠搓动有序,移动应缓慢。
  2)手法要灵活自如,主要作用于头皮部,不要损伤头皮。
  3)术后头脑轻松舒适,精神焕发。
  4)此手法为头面部保健按摩常用手法。

  二、胸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分肋法
  (1)体位 仰卧位,术者立其侧。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分置于胸骨柄两侧的俞府穴处,余四指抱定胸部两侧,沿肋间隙由内向外分推至腹中线止。其次序由上而下,分推各肋间隙至乳根穴平高处止。反复分推3~5分钟。
  (3)要领
  1)患者应自然呼吸,分推时两手指用力应均匀_致,轻揉缓慢。
  2)青年女子可分推至灵墟穴处止。
  3)术时有心胸舒适及轻爽感,术后呼吸舒畅,头脑轻松,精神倍增。
  2.开胸顺气法
  (1)体位 坐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 术者分别以两手掌心分置于胸部背部的璇玑穴、大椎穴处,自上向下沿胸背正中线抚摩到中庭、至阳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双手掌用力要均匀对称,着力缓慢。
  2)摩动时手掌要紧贴皮肤,避免搓擦动作。
  3)术后胸背部有舒适感。

  三、腹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腹部横摩法
  (1)体位 仰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的四指的掌侧并置于腹部左或右侧的腹哀、章门穴处,经关门、太乙、商曲横摩至另一侧的腹哀、章门穴处止,反复横摩上腹部5~8分钟。然后,术者以一手掌指置于患者下腹部左或右髋骨内缘的五枢、府舍穴处,经水道、气海穴、关元横摩到另一侧的五枢、府舍穴处止。反复横摩小腹5~8分钟。
  (3)要领
  1)横摩上腹部的腹哀、章门穴处和下腹部的水道、气海穴处,手法宜稍重,余部位稍轻。 
  2)下腹部横摩较上腹部用力稍轻。
  3)术时肌肉有牵拉微胀感。术后全腹轻松有温热感。
  (4)注意事项
  1)饭后不宜立即按摩腹部。
  2)按摩下腹部前应排空小便。
  2.腹部斜摩法
  (1)体位 仰卧位,术者坐或站其侧。
  (2)操作 术者以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左右季肋下的腹哀穴处,自上向对侧内下方斜摩经太乙、水分、神阙四满、水道、归来穴止。双手交替,反复斜摩5~10分钟。  
  (3)要领
  1)斜摩前先在腹哀穴处摩动5~10次,再斜摩向下方的对侧。
  2)上腹部摩动用力稍重,下腹部用力稍轻。
  3)术后有腹部肌肉的牵扯样感,全腹部感到舒适温热。
  3.狮子滚绣球
  (1)体位 仰卧位,术者站其侧,身体略前倾。
  (2)操作 术者双手拇指自然伸直,余四指并拢略屈曲,呈半圆形,以尺侧小鱼际及掌根部着力于受术者腹部正中央,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滚揉,逐渐扩大范围,形似狮子双掌滚球之状,连续操作3~5分钟。
  (3)要领
  1)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而有节奏。
  2)术时手法要轻揉,不可挤压、按扣或暴力施术。
  3)左旋为补,右旋为泻,保健按摩常用平补平泻手法。
  4)另一种手法:一手握空拳置脐部,另一手以全手掌滚揉,握拳手如滚绣球状。

  四、背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拿肩井法
  (1)体位 坐位,术者站在受术者对面。
  (2)操作 术者以双手拇指掌侧,置受术者两肩的肩井处,余四指置于肩后面,双手同时着力提拿,或交替提而拿之,反复提拿5~10次。提拿前先以指腹点按肩井穴1~3分钟。
  (3)要领
  1)提拿两手用力均匀一致,由轻及重,不可突旌暴力。
  2)嘱受术者肩部放松,施术略有疼痛感。
  3)点按肩井是按摩的结束手法,诸证治毕均可用此法,故又称“总收法”。
  4)提拿点按后,应轻揉或抚摩两肩,-以消除刺激后的不适感。
  2.掌推肩胛法
  (1)体位 坐位或侧卧位,术者站或坐其侧。
  (2)操作 受术者双手叉腰,上臂后伸,术者以一手固定受术者肩部,另一手用掌根部自肩中俞穴,沿肩胛骨的脊柱缘,经膏肓穴向外下方斜推至腋中线止,反复操作5~10次。
  (3)要领
  1)掌推时受术者仰头挺胸。
  2)推至膏肓穴处时用力稍重。
  3)术时有重压感,术后呼吸畅通。
  3.背部分推法
  (1)体位 俯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分置脊椎两旁的大杼穴平高处,余指置其两侧,自内向外下方沿背部肋间隙,分推至左右腋中线止。自上而下至胃俞穴平高处止,反复分推5~10次。
  (3)要领
  1)分推时令受术者自然呼吸。
  2)分推用力均匀,至腋中线时,手法稍轻揉,手指均要伸直。
  3)术时背部温热,术后背部轻松,精神倍增之感觉。
  4.背部按揉法
  (1)体位 俯卧位,术者坐其侧或站立。
  (2)操作 术者以右手掌心,置受术者背部大椎穴,自上向下经至阳穴按揉至脊中穴止。再以手掌心置脊柱一侧的肩中俞处向下经膈关按揉至肓门穴平高处止,反复按揉2~3分钟。
  (3)要领
  1)按揉时手法宜轻柔,掌心紧贴皮肤,旋转按揉,缓缓而下,以皮肤表面温热为度。
  2)术后背部轻松舒适。

  五、腰部保健按摩程序

  1.推按腰背肌法
  (1)体位 俯卧位,术者取站立位。
  (2)操作 术者沉肩伸臂,将双手交叉横置于受术者脊柱两侧(左手横置于右侧,右手横置于左侧,掌心向内,手指向外伸直),同时向腰背两侧反方向用力推按,由上而下,逐步按顺序移动。反复推按2~5分钟。
  (3)要领
  1)推按时着力和缓连贯,双手用力均匀一致。
  2)术者操作时身体前倾以增加力度。
  2.双龙点肾法
  (1)体位 俯卧位。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端(拇指伸直位)置于双侧肾俞穴,同时着力对点,并略向上斜点而合之,以连续对点三次为宜。
  (3)要领
  1)术时双手同时着力,戳点对合,由浅入深,不可乱点。
  2)点按方向是由内略向上斜点,相对用力。
  3.横摩腰骶法
  (1)体位 俯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 术者以一手全掌着力于受术者左侧或右侧臀部的胞肓穴处,自胞肓经八谤穴横推到对侧的胞肓穴处止,反复横推3~5分钟。
  (3)要领
  1)术时全手掌紧贴腰骶部皮肤。
  2)术时腰骶部有紧压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术后腰骶部有温热感。

  六、下肢部保健按摩程序

  1.拳顶合揉法
  (1)体位 仰卧位或俯卧位。
  (2)操作 术者双手握拳,四指紧贴掌心,以拳顶置于下肢肌肉的两侧,自髀关、承扶的高度,到梁丘的高度,自阴陵泉、阳陵泉的高度,到悬钟的高度,做两拳对合旋转揉动,同时自上向下逐步移动,边揉边移,反复进行。
  (3)要领
  1)拳揉移动时,应缓慢而有力。
  2)拳揉动作要灵活,重而不滞,以顺时针方向为主,动作应有节律,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3)大腿部施重手法,小腿部施轻手法。
  4)身体虚弱者可用空拳。
  2.下肢抖动法
  (1)体位 仰卧位,术者坐位。
  (2)操作
  1)嘱受术者两下肢自然伸直,肌肉放松,术者双手握其足掌前部,两手同时用力,向左右方向抖动约1~2分钟。
  2)受术者膝屈曲90度,术者以双手一并放置膝关节内外侧,向左右方向抖动1~2分钟。
  (3)要领
  1)肢体位置,肌肉要自然放松。
  2)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3)本法为下肢保健按摩的结束手法。
  3.提拿足三阴、足三阳法
  (1)体位 仰卧位,术者坐其侧。
  (2)操作
  1)术者以双手拇指与余四指对合,着力于股外侧,循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沿经提拿到外踝及足背往返提拿数次。
  2)术者再以双手拇指与余四指对合,着力于股内侧,循足三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沿经提拿到内踝及足心,往返提拿数次。
  (3)要领
  1)两手着力要协调,均匀一致。
  2)此手法配合全身按摩使用,要沿经络循环施术,避免抓伤皮肤。
  3)拇指与余四指尽力分开,以增大提拿范围。

  七、上肢部保健按摩程序

  1.肩周摩按法
  (1)体位 坐位,术者坐其侧。
  (2)操作
  1)术者以一手掌侧自受术者颈根部经肩井、肩峰摩按至肩胛区,反复操作3~5分钟。
  2)由肩峰沿上肢三角肌摩到肘部、腕部,反复操作3~5分钟。
  (3)要领
  1)摩按肩部时,宜摩中有按,用力稍重。
  2)摩按带动肌肉,不要仅限于表皮。
  3)摩按用力均匀而有节律。
  4)术时局部微有酸胀及牵拉感f术后有颈、肩、臂部温热及轻松感。
  2.双手揉球
  (1)体位 坐位,上肢自然放松下垂。
  (2)操作 术者以双手指略屈曲,双掌心对合置于肩关节前后,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相对旋转揉动肩部,如球在手中揉动,攮续3~5分钟,然后揉捏三角肌,最后以两手大鱼际对置肩窝前后,施力挤合肩关节而结束手法。
  (3)要领
  1)揉动时要着力均匀、持续,以局部温热,皮肤微红为宜。
  2)术时双手揉动要协调,不可摩揉皮肤。
  3.双手搓臂法
  (1)体位 坐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
  1)术者一脚踏一方蹬上,膝半屈位,把受术者一侧上肢放在术者大腿上。
  2)术者一手置于三角肌上,另一手置于腋下,双手一上一下同时着力,由肩至腕往返搓捋,反复操作数次。
  3)术者一手置于臂内侧,另一手置于臂外侧,再往返操作数次。
  (3)要领
  1)用力要适度,做到搓而不涩,捋而不滞,刚柔相济。
  2)术后整个上臂以灼热感为度。
  4.揪抖十指
  (1)体位 坐位,术者坐位。
  (2)操作 术者以拇指腹与食指腹夹合,着力推捏受术者的指骨关节,自上向下捋而抖之到指端。捋要疾速,抖以寸劲而有响声。
  (3)要领
  1)捋抖手法要连贯自如,依拇指至小指的顺序逐指抖之,手法要灵活,不要干扯捋抻。
  2)直捋法 即从受术者的指根捋到末节,术者双指捏住受术者的手指,旋以寸劲而响,作用和缓。
  3)施捋法 即用旋转急拉滑脱,术者二指相撞而响。
  4)术后指节温热,皮肤潮红。
  5.抖动双臂法
  (1)体位 坐位。 
  (2)操作 术者双手分别握住受术者两手的四指,先左右,后上下,交替抖动双臂,持续操作数次。
  (3)要领
  1)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每分钟可达300次左右。
  2)抖动时嘱受术者上肢自然伸直,肌肉放松。
  3)本法为上肢按摩结束手法。

《按摩师教程》第八章 按摩的专业技能》阅读地址: http://www.shanyuwang.com/2012/0325/1126.html

最新图文养生: